全运会圆满落幕 多项纪录刷新展现中国体育新高度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在历经12天的激烈角逐后,于9月27日晚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圆满落下帷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我 kaiyun 国运动员的卓越竞技水平,更成为检验各省市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传统优势项目到新兴体育领域,全运会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
赛事规模创新高 参赛阵容星光熠熠
本届全运会共设35个大项、409个小项,吸引了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2万名运动员参赛,规模创历届之最,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悉数亮相,包括苏炳添、马龙、杨倩、全红婵等奥运冠军的参与,使得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了群众赛事活动,让普通体育爱好者也能登上全运舞台,体现了“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
多项世界级表现 彰显中国体育实力
田径赛场成为本届全运会最大亮点之一,在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夺冠,这是他在全运会上的首枚个人项目金牌,同时也创造了全运会赛会纪录,女子铅球比赛中,巩立姣投出19米88的优异成绩,这一成绩足以排名今年世界前三,游泳项目同样精彩纷呈,张雨霏在女子200米蝶泳中以2分05秒84的成绩夺冠,这一成绩仅次于她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
举重赛场诞生多项超世界纪录的表现,在男子73公斤级比赛中,石智勇以抓举170公斤、挺举195公斤、总成绩365公斤的成绩夺冠,其中挺举和总成绩均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女子举重49公斤级比赛中,侯志慧以抓举96公斤、挺举118公斤、总成绩214公斤的成绩夺冠,三项成绩均超过世界纪录。
新秀崛起 老将坚守 传承中见突破
本届全运会不仅是奥运冠军的舞台,更是年轻选手崭露头角的绝佳机会,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延续了东京奥运会的出色状态,在女子10米台项目中以419.25分的超高分数夺冠,射击赛场上,17岁的盛李豪在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打出253.3环,这一成绩超过了他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
多位老将用坚持诠释体育精神,32岁的马龙在乒乓球男单决赛中战胜樊振东,实现了全运会男单两连冠;34岁的吕会会在女子标枪比赛中投出64米72的成绩夺冠,展现了老将的稳定实力,这些新老选手的精彩表现,共同构成了中国体育薪火相传的动人画卷。
科技赋能赛事 创新提升体验
本届全运会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赛事组织和观众体验带来全新升级,5G技术广泛应用于赛事直播、裁判判罚和成绩统计等环节,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在田径比赛中,电子起跑系统、激光测距仪等高科技设备的运用,使得比赛成绩更加精准可靠。
为应对疫情防控需要,组委会采用了智能测温、无接触安检等多项防疫措施,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通过云直播、VR观赛等技术手段,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获得沉浸式观赛体验。
全民参与 共享体育快乐
本届全运会的一大亮点是群众赛事的设立,广场舞、太极拳、羽毛球等19个群众比赛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8000余名业余选手参赛,这些赛事不仅丰富了全运会的内容,更让普通群众有机会在全国最高水平的体育舞台上展示自我开云,真正体现了“全民全运”的理念。
在西安古城墙上举行的群众跑步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市民参与;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办的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展现了群众体育的蓬勃生机,这些活动让全运会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成为全民共享的体育节日。
志愿服务展现城市温度
来自西安30余所高校的1.8万名志愿者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从赛场引导到语言翻译,从医疗协助到媒体服务,这些“小秦宝”志愿者们用热情专业的服务赢得了各方赞誉,他们的身影成为全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现代风采。
节俭办赛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
本届全运会坚持节俭办赛原则,85%的场馆为改造或临时搭建,赛后这些设施将用于全民健身和专业训练,赛事期间,新能源车辆使用比例超过90%,餐具采用可降解材料,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100%,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办赛理念。
闭幕式简约精彩 会旗交接下一站
在27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各代表团运动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场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文艺表演以“筑梦奋进”为主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的奋进精神,随着全运会会旗缓缓降下,广东省接过会旗,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
第十四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检验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更为巴黎奥运会备战工作提供了重要练兵机会,从奥运冠军的稳定发挥到年轻选手的惊艳表现,从传统项目的巩固提高到新兴项目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新的高度,全运会的圣火虽已熄灭,但它点燃的体育热情将继续在全国各地燃烧,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